近日,教育部2022年度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验收结果公布,由江门市江海区景贤小学牵头的“‘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以“优秀”等级通过验收。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入选的基础教育类项目,立项以来,在市教育局的推动下,得到教育部科技司、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景贤小学协同成员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召,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推进“‘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的实施,以信息化技术赋能劳动教育,借助数字场景突破场地、师资等瓶颈问题,为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升级装上“数智引擎”,有效提高了劳动教育效率和质量,形成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了数字化赋能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百花齐放”的新样态。
智创未来 专家引航伴随指导 项目在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副研究员黄天元,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吴鹏泽教授、钟柏昌教授,广东省教育厅事务中心应用推广部杨明欢主任,深圳市梅山小学刘锐娟校长等领导专家指导下,制定了实施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了“行动指南”。 省市区级相关部门联动推进项目发展,积极做好统筹监管工作,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全力支持项目研究,深入推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牵头学校景贤小学在省内外进行学术分享近40场次,吸引了一批有共同发展愿景的兄弟学校加入协同实践,经过近2年的发展,“‘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成员校从初始的7所,扩大到43所城乡学校,覆盖全国8个省份,13个城市。 成员单位涵盖珠三角城市深圳、广州、东莞,江门,粤东西北城市河源、清远、梅州,以及广东对口帮扶的广西河池、贵州铜仁、新疆喀什、西藏林芝等地,有效推动共同体集群化发展,切实发挥共同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全国、全省的信息化融合教学提供新范例,取得显著成效。 “数智”赋能 协同发展成果丰硕 在“数智”背景下,共同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了“知情意行”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协同教研、教师研修、社区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形成融学评享的课堂策略、MLW数智策略,共同挖掘以劳树德育人价值,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全方位推进劳动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协同教研、教师研修方面,共同体建立了“四轮驱动”的协同教研体系,实现资源互享、教学互助、评价互通、管理互融,充分发挥共同体协同教研的优势,展开多层次、广范围、跨区域的智慧教研。开展协同教研31次、教师研修活动29次,在协同教研的辐射下成员校各自开展深度教研113次,形成系列影响大、辐射广的优质示范课例,促进了教师劳动教学技能和数字素养的提升。 社区建设、资源互享方面,共同体主要通过广东省教育双融双创智慧共享社区和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平台进行劳动教育资源的互享。共同体学校通过两个平台分享的资源有近235个。以信息技术和数智策略赋能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共同体获得6项专利和软著,平台惠及43所学校,服务近20多万师生。 “数智”劳动课程开发方面,共同体以数智技术为手段,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融入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的综合化设计与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过程中,收获成果、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审美、发展思维,全面发展。各成员校积极构建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探索劳动课堂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形成“一校一案例”“一师一课例”“一师一论文”等成果材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效促进各校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景贤小学牵头的教育部“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受邀参加2024年粤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科创教育集体展示 “数智”劳动教育实践共同体项目规模大、覆盖面广,实现集群化发展,形成了有标志性的引领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实践共同体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项目成功通过验收并获评优秀,为推动我市的基础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成功树立了一个典范,也在全国范围内起到实践共同体的辐射、带动、引领作用,同时,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效率和质量,让劳动教育多元化,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让学生从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实现多维度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景贤小学教育集团美育课程暨C-STEAM项目式劳动课程成果展 来源:江门日报全媒体讯(文/罗双双 图/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