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11月29-30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在江门举行。
活动聚焦“建设教育强国:湾区学校创新在行动”主题,由广东省教育厅、香港教育局、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指导,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澳门中华教育会举办,江门市教育局、新会区教育局协办,新会第一中学承办。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澳门中联办教青部处长程启银,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处长郑锡杰,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海东,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姚训琪,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香港校长专业发展促进会主席唐浩,广东省教育厅交流合作处二级主任科员杜丽芳,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梁富鸣,江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梁钊俊,江门市教育局局长梁凤琼,新会区教育局局长陈伟端,以及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中小学校长代表、全省各地的教育管理部门、教育科研机构代表400多人参加交流活动。
活动首日,与会代表走访参观了新会陈经纶中学、梁启超故居纪念馆和陈皮村,进行校园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第二天的论坛活动在新会一中举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省教育厅李璧亮副厅长等与会嘉宾代表现场参观了我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
论坛开幕式由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主持。江门市政府副秘书长梁富鸣代表江门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表示江门市委、市政府将会以更高标准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携手粤港澳大湾区兄弟城市学校共赢美好未来。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璧亮致辞,充分肯定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的影响力、品牌力,活动美誉度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教育交流合作以及教育高质量发展,期望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把握时代机遇,增强教育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中共同书写大湾区答卷。
活动论坛环节由江门市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何勇涛,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郭奕,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副校长侯锡球主持。粤港澳三地13位高校专家、中小学校长作主旨报告。
▲活动现场
港澳台教材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以《教材编写:一场复杂的深情对话与转化创新》为题作主旨报告。陈友芳教授认为,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基础性工程。他提出以对话哲学融合三大逻辑观念的教材编写之道,即构建各方之间的对话机制,把教材编写世界由“我——他”关系转化为“我——你”关系,建立基于儿童立场的教材编写价值观。
▲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
香港博爱医院八十周年邓英喜中学李慧校长作题为《以中华文化之萃 育至美至善之心》的报告。李慧校长介绍,学校采取“5P”策略融中华古今文化之萃育人,即分别是在People(人物)、Places(地方)、Programs(课程)、Processes(流程)、Policies(政策),强调整个“5P”策略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统筹——协调——监察——指导——评估——反思跟进”的逻辑闭环。
▲香港博爱医院八十周年邓英喜中学李慧校长
澳门教业中学贺诚校长分享的主题是《让历史文化滋养生命成长》。贺诚校长以“家国天下-澳门历史文化体验馆”课程为解读对象进行了详细介绍,致力于探索可感、可见、可用的新教育、新课程、新样态。贺诚认为每一位学习者都应深刻体会到家国天下情怀不灭的光芒,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永远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成长的基因。
▲澳门教业中学贺诚校长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赖海燕副校长以《强化校本教研支撑力 奋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题,报告了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共建·共享·共生”校本教研体系构建与实践。他认为,建设高质量教研机制是一个持续发展、永续追求的过程,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平台优势,打造成为适应“双区驱动”“双减”政策要求的初中校本教研新样态。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赖海燕副校长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学校黄锦良校长报告的题目是《汇聚湾区力量,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黄锦良校长认为,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需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各自的教育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推动大湾区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教师创新协同培养。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黄锦良致辞
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刘丽妹校长以《创新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模式》为题作报告。她提出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要使命为先,充分发挥人、成就事、以达标;要生命为本,发挥集体安顿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长和校友的促进作用。
▲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刘丽妹校长
香港汉华中学关颖斌校长报告的题目是《探索在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策略》。关颖斌校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香港同学对国家有认同、对民族有自豪感、对国家有承担。为此,他从香港教育局的课程制度保证、加强校本教师培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内地姊妹学校建立更紧密关系、举办多元化的全方位学习活动延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和举办全港性学界大型活动、量度爱国主义教育效能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香港汉华中学关颖斌校长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锦庭校长报告的题目是《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建设教育强国——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他介绍,华师附小通过精心系统规划的校园环境,全方位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彰显爱国主义特色文化。此外,学校还特别设置了“十二个学会”系列课程,“学会爱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锦庭校长
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温颖思校长作题为《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分享。她介绍了学校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还系统介绍了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基本架构,包括课程目的、核心元素和预期成果等内容。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国史、国家地理和国家安全等课程的学习,不断地激发香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温颖思校长
珠海市紫荆中学教育集团学校总校长朱国旺报告的题目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教育评价有五度》,他认为,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立场综合考虑课程构建、教学组织、空间实施、资源配备、环境创设、经费使用、师生关系、教育实施8个方面,与学生有关、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准备、让学生优先。
▲珠海市紫荆中学教育集团学校朱国旺总校长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彭俊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下澳门科技人才教育的探索》。他重点介绍澳门《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2021-2030》四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的“加强创意与科技教育”,他认为,为了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澳门应当发挥禀赋优势,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深度合作优势加速发展。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彭俊副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学务副校长张泽松分享《建设湾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学习·突破·成就》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培训培训者”模式,充分利用互动创新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辅助的培训系统等使培训者经历“探索”“准备”“分享”和“反思”的培训过程。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校长谭琼念以《弘扬冈州‘仁’文化,编织育人新图谱》为题介绍了新会一中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实践。她详细阐述了“冈州(新会)本土的育人资源”“冈州‘仁’文化的形成与内涵”“冈州‘仁’文化育人的校本实践”“冈州‘仁’文化的主要成效与反思”四个方面。未来,学校会继续做好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校长谭琼念
稍后的沙龙研讨环节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姚轶洁主持,研讨的主题是“当好建设教育强国的‘答卷人’”。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校长臧秀霞,佛山市季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卫东,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副校长刘秋燕,香港华夏教育机构秘书长詹华军,澳门培正中学教师梁绮婷等5位来自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嘉宾围绕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实施、姊妹学校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落实素养目标、区域教育发展如何助力强国建设等问题展开热烈的交流研讨。
根据安排,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将在澳门举行。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监事长贺诚校长代表承办地简谈活动设想,并对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长发出邀约。据悉,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按每年一届、每届举办地在大湾区一城市的模式,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