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海区司法局主动融入“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聚焦基础建设、综合监管和智慧应用,积极探索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全面提升社区矫正工作智能化水平,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一、聚焦基础保障,强化机制、场所、队伍“三大建设”
一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强化社区矫正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推动各成员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先后出台社区矫正工作流程、信息化核查工作指引等工作制度,会同区检察院建立驻社区矫正中心检察室,推动社区矫正规范化发展。二是强化硬件建设。认真对照创建标准,高标准完善“三区十九室”布局,全面应用省级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配备远程视频督察设备、自助矫正终端、教育学习设备、心理矫正设备等信息化设备,区社矫中心被市司法局推荐为第二批省级“智慧社矫中心”,待省验收。三是强化队伍建设。与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开展社区矫正教学实践基地共建,通过开展专业培训、见习等形式持续提升工作队伍素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吸纳专业社会力量参与心理健康服务,近三年,社工组织为社区矫正对象累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450人次。
二、聚焦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监督管理、教育和帮扶“三大任务”
一是网格化监督管理。推动社区矫正对象走访纳入“粤平安”网格管理任务清单,以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力量,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动态管理,今年以来网格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走访巡查2550人次,发现并及时排除异常情况33宗,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科学教育矫治。坚持分段分类教育,结合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矫正阶段和犯罪类型,实施个别化矫正。为丰富警示教育形式和内容,今年以来,新增江门市强制戒毒隔离所为社区矫正教育基地,首次集中组织开展全部社矫对象开展禁毒防毒现场教育,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对象遵规守纪意识。三是积极帮困扶助。推动社区矫正对象特殊群体就业和创业,组织社矫对象积极参与“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开展电商直播带货、抖音短视频制作等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教育、公益活动、就业“三个基地”作用,近三年累计组织社矫对象参加公益活动6322人次,实现就业近30人。
三、聚焦智慧应用,大力提升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矫正“三项水平”
一是提升“互联网+”智能化水平。将省社区矫正一体化和“粤平安”综合网格服务管理事项试点工作充分结合,发挥两个平台的优势作用,实现对社矫对象全业务、全周期、全流程、全方位的管理。目前已将全区社矫对象全额录入到“粤平安”综合网格管理系统,并分配定位至192个网格中,实现系统衔接。二是强化信息化互动。依托省社区矫正一体化系统,认真开展信息化核查,落实日常管理要素跟进到位,实时掌握动态情况,更进一步密切部门在信息共享、程序流转、教育帮扶等方面间的沟通合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近日,江南街道永明社区网格员在走访巡查中发现江海区社区矫正对象谭某因家庭生活经济困难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在网格员及时上报异常情况后,区妇联、区民政、司法所等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到谭某住所为其提供心理疏导、心理危机干预等,帮助其增强生活的信心,预防和杜绝了不稳定情况的发生。三是提升多元化矫正水平。发挥心理辅导室、宣泄室等功能作用,结合社区矫正中心网络教育平台、自助学习终端、VR等信息化设备,通过智慧、科学的方法去帮助社矫对象调整心理状态。组织“社区矫正法宣传月”“社区矫正中心开放日”活动,鼓励和引导组织社矫对象走出室外参与社区服务,走进养老院、公共场所当志愿者,提高社矫对象在社会的参与感,助力社矫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