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正在参观“周恩来总理1958年送给印尼归侨关崇涧的花盆”。郭永乐 摄
开幕当天,“共和国印记主题研学”同步进行,同学们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展览。黎禹君 摄
□江门日报记者 黎禹君
新中国的诞生,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各个历史时期,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月8日在江门开幕的“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华侨文物联展,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珍贵的实物展品,汇聚展示一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彰显了华侨“爱国、爱乡、爱家人”的情怀,生动讲述侨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与祖国共奋进,与人民齐奋斗取得的不凡业绩。
首次集中呈现五邑地区“共和国印记”
侨,是铭刻在江门历史血脉中的印记,也是推动江门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去年,中国侨联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共和国印记——侨心共筑中国梦”见证物、华侨文物百佳讲述人名单,江门共有6件见证物入选、7名华侨文物讲述人上榜。此次展览展出来自全国30家文博单位逾200件(套)藏品,展现了华侨华人与祖国共奋进的壮阔历程,入选共和国见证物的6件江门五邑地区的见证物更是首次集中展出。
这6件见证物分别是:“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亲笔修改的司徒美堂墓志铭初稿”“留学归国学者雷洁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当选证书”“广东省华侨投资公司宣募委员、加拿大侨胞梁葆常聘书”“新中国首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美国归侨唐明照1979年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的纪念银盘”“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1949年回国后周恩来总理赠予的大衣”“周恩来总理1958年送给印尼归侨关崇涧的花盆”。
除此之外,展览现场还首次展出中国医学科学院给薛社普的推荐1991年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候选人的通知,何香凝给雷洁琼的请柬,开平籍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司徒志文的手稿等实物。
满足观众逛展览看“宝贝”需求
“本次展览的实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跨度,足以为观众呈现出一条完整的共和国印记历史脉络。”江门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一知说。
记者在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馆”)一楼展厅看到,来自海宴华侨农场的鹦鹉牌手风琴、印尼民族乐器昂格隆等实物与九层塔大虾、新加坡肉骨茶等海外美食的展示,蕴含着浓浓的归侨文化;“广东老字号”李锦记发展历程的实物展示,为观众增添了展览本土化的提升展示;呼吸病学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侨眷钟南山签名防护服,印尼归侨梁小牧1963年获得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女子羽毛球团体赛冠军奖牌,田家炳在捐建四川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行政学院”项目过程中与校领导往来的书信手稿等实物展示,更是最大限度满足了观众逛展览看“宝贝”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还打造了多元化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体验AR体感游戏,身临其境感受侨乡乒乓球健将的荣耀时刻;也可以置身于一方艺术空间,欣赏经典作品;更可以站在华侨华人的视角,纵观新中国七十多年风雨兼程、七十多载春华秋实。
创新“展览+研学”模式
开幕当天,“共和国印记主题研学”同步进行,来自江门市美景小学、范罗冈小学以及江门技师学院的师生作为首批研学团成员,深入展厅开启红色文化浸润之旅。同学们手持定制九宫格知识卡片,在讲解员带领下穿梭于展厅的各个部分,重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场景。
互动展区里,学生在人工智能技术还原的钱学森数字人装置前,与“钱老”面对面交流;在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前,深入了解归侨饮食文化;在李锦记展区,观看蚝油制作技艺视频,体验用“蚝壳绘画”;在AR体感游戏里,与“乒乓球运动健将”一决胜负……大家在研学中逐步拼凑出鲜明的共和国记忆。
这种“展览+研学”的创新模式,通过沉浸式体验、跨代际对话和数字化留存,让红色教育真正实现了从“指尖”到“心间”的跨越。参加了研学后,美景小学四年级学生车雨萌有感而发:“我为家乡江门感到骄傲和自豪,以后要努力学习,让家乡更加美好。”范罗冈小学滨江校区五年级学生杨凯钧也表示,展览加深了他们对华侨爱国精神的理解,激励大家奋发向前。
为纪念华侨华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江门市博物馆特别推出共和国印记系列印章,以文物为媒,铭刻历史,传递情怀。此外,今年4月,侨博馆3.3活动快闪的主题为“共和国印记”,每逢假期,相逢于侨博馆,就可以看新展览、盖新印章、体验新活动,寻找您见证过的、书中看到过的共和国印记。感兴趣的市民朋友,可通过“江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