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仲喜(右五)和儿子(右六)回到丈夫的家乡东成镇祭祖、探亲。 受访者供图
吴伟明在恩平自拍。 受访者供图
日前,70岁的唐仲喜在51岁的儿子胡海平的陪同下,从古巴出发,跨洋过海返回家乡恩平祭祖。这是胡海平自记事以来首次踏上故土,机舱灯光映在舷窗上,恍惚间与49年前那艘摇晃的货轮重叠。
文/江门日报记者 周晓营 谭锦波
从“账房先生”到“文化摆渡人”
1975年,20岁的圣堂镇车床女工唐仲喜带着2岁的幼子胡海平,随丈夫踏上赴古巴的行程。在古巴善飞咕省中华会馆,她成了侨胞口中的“喜姐”——白天记账汇款,深夜伏案誊写侨批(华侨家书),一箱箱恩平红茶、腊肠从她手中跨洋转运,抚慰异乡人的胃与心。“侨胞们每年都期待从家乡寄来的物产和‘乡味’。”唐仲喜回忆道。
1983年,古巴政府收回会馆用于开设餐馆,唐仲喜便根据自己的喜好,改行当裁缝。唐仲喜说,她自幼喜欢动手设计、制作服装。经过多年深耕,如今,她在当地做中国服饰已小有名气。热爱中华文化的唐仲喜,多年来自费举办中华服装秀、旗袍秀。为了支持华侨子弟学习中文,她还自费在当地举行中文演讲比赛。
由于想念家乡的节日氛围,唐仲喜去年回中国特意购买了多个醒狮狮头以及醒狮服饰回古巴。去年中秋、今年春节期间,她自费在古巴举办中华醒狮巡游表演,为当地增添浓厚的中国风。“听着锣鼓声、鞭炮声,看着舞动的醒狮,我才觉得是过年。闭上眼睛就是家乡的景象,就算在国外,我也要营造中国节日的浓厚氛围,我想和广大同胞、外国友人共享中国节日的美好。”唐仲喜说。
2012年,在加入古巴洪门民治党后,唐仲喜化身为“文化摆渡人”,协助侨胞段丽英、吴朝贵等人跨国寻亲。“我们的根在恩平,不能断。”她说。
心中有想回中国居住的冲动
近期回到恩平后,唐仲喜的行程几乎都是探访亲朋好友、品尝家乡美食、游玩家乡美景。
在老街食肆里点满一桌猪尾龙濑粉;在家乡喜宴上安排簕菜鲫鱼汤;在款待好友的饭局上,恩平黄鳝饭、恩平鸡饭在砂锅里嗞嗞作响……祭祖期间当然少不了恩平烧饼,夹着恩平烧猪一起吃,烧饼软糯、烧猪皮脆、猪肉咸香,咬下烧饼的一刹那,乡愁从心底涌了上来。“在古巴工作、生活很艰苦,回到家乡,看到祖国和家乡的美好,我一直都有冲动想回中国居住。”唐仲喜说,到了恩平,她肯定要购买一批恩平特产回古巴,如濑粉、牛大力、恩平茶、恩平烧饼等。
漫步在恩平锦江国际新城,唐仲喜举着手机拍个不停。“祖国是棵大树,我们在海外才有荫凉。”她说,祖国、家乡发展非常快,想买东西,用手机就能随时下单,想去景区玩,用手机就能查看攻略和导航。“恩平许多知名景区我都去游玩过了,我特别喜欢到村里去,感受乡村振兴的魅力。”唐仲喜近段时间常常在恩平乡镇游玩,在牛江镇昌梅村参观恩平拉美华侨华人展览馆时,她还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照片展陈在馆内。“近年来,我收到很多让我回来参加会议等活动的邀请,我越来越有建设家乡的参与感,也深深感受到祖国对我们海外侨胞的重视和关心。”她说。
唐仲喜用半个世纪证明,文化的根不在博物馆的展柜里,而在异乡灶台升腾的家乡烟火中,在代代相传的味觉记忆里。
★相关新闻
香港同胞回乡祭祖
为美丽恩平赋诗寄情
江门日报讯 (记者/吴健争)近日,侨港恩平同乡会监事长吴伟明带家人回恩平市沙湖镇扁冲村祭祖,见到家乡巨变,他心中感到欣慰,并赋诗《恩平春早》:“冷春水静锦江鱼,两岸花香气焕舒。喜听乡音清意雅,几声鸟唱颂诗书。”
吴伟明已经多年没有这么热闹返乡了,今年回乡祭祖,他和弟弟妹妹,带上儿子、儿媳及孙子,从香港自驾车回恩平。“当天回来只有8℃左右,晚上还下起雨来。”吴伟明说,寒冷天气阻挡不了大家回乡祭祖的热情。
回到家乡,吴伟明先到祠堂及祖居祭祀,缅怀祖辈的出生及成长地,并在祖父的墓前送上鲜花。“最重要的是教育儿孙,牢记我们的根。无论枝叶何等茂盛,都自有根、自有源。”吴伟明告诉记者,他的祖父母、父亲、叔伯都在恩平出生、长大,后来父母到香港谋生,祖母及叔伯等也到香港团聚,他和弟弟妹妹四人都在香港出生,先后成家,他的儿子、儿媳和孙子都在香港出生,通过回乡祭祖,为的是让大家知道根之所在。
由祖母抚养大的吴伟明还记得,大家用恩平话称呼祖母为“阿仁”,老人经常提及家乡扁冲村,他和弟弟妹妹也喜欢听老人用恩平话讲述家乡的人和事。40年前,吴伟明一家人和祖母从香港回到扁冲村,那是老人离开家乡近30年后,以90岁高龄第一次回来。“我清楚地记得她的雀跃之情,家乡的亲戚朋友都来和她聊天。”吴伟明说。之后,祖母、父亲先后辞世,他也因生意忙碌没有返乡,每年委托堂兄为祖父扫墓。担任侨港恩平同乡会监事长后,吴伟明往来香港、恩平的机会多了,他与家乡的距离也更近了。
吴伟明得知近年来恩平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和鼓舞。回乡祭祖在恩城住酒店时,他沿着锦江河欣赏美丽的恩平风景,写下《恩平春早》表达当时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