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江门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关键阶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创新,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纵深推进“科技引领”“人才倍增”工程,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95万人,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增长20%。江门中微子实验室自2015年开始建设以来,已在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上取得突破,有望在全球率先测得关键数据;江门市“科技杯”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开展12年,聚焦产业技术基础补短板,帮助企业练就“独门绝技”;江门双碳实验室建设加速推进,在全省率先构建“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
1★锻造区域战略科技力量
江门中微子实验室的土建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中心探测器等关键核心设备安装完成70%,汇聚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泰国、智利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75家科研机构共760余位科学家、工程师参与项目建设,预计2025年开始运行取数,有望在全球率先测得关键数据。
2021年12月7日,江门市人民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江门双碳实验室。如今,江门双碳实验室科研条件逐步完善,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已引入一批高层次科研团队,聚集了80 多名高水平科研人员,获批省级以上项目21项、资金支持1563万元,为李锦记集团、宝士制冷等10多家企业和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制备、二氧化碳施肥、二氧化碳制备高性能再生复合材料、可降解纤维合成等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进入应用转化阶段。
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江门应用示范基地已建设1万平方米的孵化器和5.3万平方米的加速器,成功签约落地6家企业,新获批2个省级科研项目,其研发的“信息服务仪”入选2023 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智慧治理创新产品。
省科学院江门产研院“一院+多中心”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已在蓬江、台山、鹤山、恩平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获批建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江门市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600家,共建协同创新平台45个,引入60余名博士、博士后与我市科技企业开展项目合作。
2★提升科技创新效能
2023年,江门深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机制,以科技管理改革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集中资源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2023 年公开发榜 23 项技术难题,对新材料、激光增材、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 7 个项目予以立项支持,成立生物医药、激光与增材制造、大健康等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产业技术协同攻关。
2023年5月,江门人才发展集团正式揭牌运营。作为江门市人才工作“总服务商”,江门人才发展集团将承载深圳与江门资源优势,探索才智汇聚新路子,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服务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通。
科技创新要素持续聚集是江门市深入推进“科技引领”工程、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最好的例证。2023年,江门市全市高企数量净增超100家、存量超2800家,规上高企占比达51.8%。全市技术交易额22.8亿元、增长47.2%,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此外,2023年,江门市2808家企业成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9.39%。高企“创新标兵”“创新尖兵”各达100家。
3★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
面对国内国际新一轮创新发展,江门不仅致力选好苗子,更致力育好苗子。2023年,江门市引进国际一流水平的科学家团队3 个、重点领域领军人才14人,完成新增科技人才目标4500人,科技人才总量超5.3万人,完成“十四五”期间总任务数的82%。此外,全市共发动1304名科研人员成功加入科技特派员库,比去年底增长约300%,引进科技特派员 357 名,帮助科技企业、园区、乡镇破解技术难题。
加快推进13支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五邑大学等10所高校办学质量,加快大湾区国际职教城建设,更好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擦亮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国字号”招牌,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11家,新增在站博士后36人、在站博士总量首破100人,博士人才总量首破1000人,实现博士后国赛奖牌“零”突破。推出“侨才通”人才立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服务点超100个。2017年,五邑大学成为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明确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突出”的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近年来,五邑大学深入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教学评价的系统改革与创新,推动专业质量内涵发展。江门市技师学院入选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台山市技工学校入选省示范性技工学校创建单位。